贵州华夏生态交易中心

guizhou HUAXIA ecological 

TRADING CENTER

【多彩贵州这五年】绿富同兴 ——“两山”理论的贵州实践

来源:贵州日报 | 作者:贵州日报 | 发布时间: 2022-06-13 | 1000 次浏览 | 分享到:

织金县牛场镇岩寨村结合多山地少、光照足,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的特点,量身打造南瓜全产业链,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入驻、优化品种、全程推进标准化种植、深加工开发等,走出一条绿色产业路,如今产品已直销韩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杏 摄


电子科技大学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定量遥感反演等技术,打造出岑巩县森林火险预警监测系统。2021年11月,电子科技大学将研发的首个县(区)级森林火险预警监测系统正式交付岑巩县投用,为该县生态护林员装上“千里眼”,开启了“智慧护林”新模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潘晓飞 摄


目前,正是春茶大量采摘上市的时节,雷山县整合西江景区嘎歌古巷内的门店,按照“贵州绿茶”设计手册进行装修和氛围营造,精心打造茶文旅一条街,可视化展示雷山茶种植、管护、加工、包装、产出全过程,让游客第一时间品尝、鉴赏到贵州的生态好茶。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金忠秀 尚宇杰 摄



既要温饱也要环保,既要生活也要生态,贵州在“绿富同兴”下狠功夫,不断挖掘出生态潜力,激活发展的生态价值,积极推动产业振兴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与群众致富、兴业发展的共赢,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日俱增。

2021年,贵州绿色经济占比达到45%,林下经济发展面积达2800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560亿元,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3719亿元……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重要探索和实践省份之一,贵州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4月4日,贵州首座“提篮”式公路桥梁——G320线花鱼洞大桥,凭在技术创新、美学价值及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度等方面的突出成就,被国际桥梁大会(IBC)授予古斯塔夫斯·林德撒尔金奖。这也是贵州第四个荣获该项国际大奖的工程项目。

该桥地处5A级风景区及水源保护区,在旧桥拆除过程中,针对各个施工阶段的作业污水,项目部自主设计了一套污水收集系统。污水经过收集、沉淀、隔油等处理,达标后再按要求进行排放。为降低施工影响,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项目部采用静态劈裂开挖施工方法,最大程度减少了对于环境的破坏。

花鱼洞大桥建设过程中,牢牢守好生态底线,更好地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是贵州坚定践行“两山”理论的生动体现。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贵州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并进。

2021年,全省绿色经济占比达到45%,林下经济发展面积达2800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560亿元,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3719亿元……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重要探索和实践省份之一,贵州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这是壮志凌云的绿色之路。

“我们公司电解槽采用的是目前国内外成熟、节能的530kA电解槽,设计直流电耗低于12500kW/t,节能减排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谈到节能减排话题,贵州兴仁登高新材料有限公司电解车间负责人姚敦永十分骄傲。

兴仁登高煤电铝一体化项目属2019年省级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现已建成投产年产25万吨铝液生产线,是国内在技术装备、节能环保、产品质量等方面均属一流的电解铝项目。

低碳转型,壮志凌云。贵州兴仁登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先后投入1.4亿元建成国内先进的“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净化设施系统。这也是目前国内同行业优先建成的烟气脱硫设施,运行处理后的烟尘、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废气排放量远低于国家排放标准。

——这是波澜壮阔的绿色之路。

站在湄潭县复兴镇随阳山村八角山上,透过薄薄雾霭俯瞰,民居、田园、山水,好一幅如画风光。72岁的老支书范佐文做梦都没想到,昔日偏远的小山村,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

茶旅融合风光好,靠山吃山吃出“新味道”。以茶叶为主导产业,随阳山村种绿、护绿、养绿,坚持走茶旅融合发展道路,打造“茶叶为媒、茶海为景、文化为魂”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依靠好生态过上了幸福日子。

离复兴镇不远的永兴镇,扎实推进村庄规划“一图一表一说明”,全力塑造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按照“农民建房进寨子,企业建厂进园区”的理念,建什么?建在哪儿?编制在图上,看得清清楚楚,写得明明白白。生态之美,留住了浓浓乡愁。

——这是厚重滋养的绿色之路。

“目前,海雀村参与单株碳汇项目共有50户,每户每年收入1350元。今年,我们要努力扩大规模,继续推进碳汇经济发展,让家家户户都端上‘绿饭碗’。”在赫章县河镇彝族苗族乡海雀村,名誉支书文正友把他心里的“新算盘”说给记者听。

海雀村是我省单株碳汇精准扶贫试点地,参与单株碳汇项目的已有22500棵树,每年总收入有67500元。

“处处见绿,遍地生绿,绿色产业变成绿色银行,绿色让海雀更富。”文正友的话语间有兴奋、有感慨,“海雀村充分依托万亩林场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林下种养特色产业。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民宿,目前已建成18家,2022年预计能增加到38家。”

以绿水青山“滋养”绿色发展,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融合推进的贵州实践有力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抬头望天,是赏心悦目的贵州“蓝”;放眼看山,是万物葱茏的贵州“绿”;低头看水,是满河涟漪的贵州“清”。贵州以绿色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画卷,正在这个春天肆意铺展。

贵州磷化集团:“磷”机已动 前景可期

流水状的磷石膏流进模具里,几分钟冷却后,从模具上取下,就成为建筑用现浇砼空腹楼板……这是贵州磷化集团磷石膏模盒生产线上的景象。

近年来,贵州磷化集团全面促进磷石膏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磷石膏摇身变为绿色建材,变废为宝。2021年,该集团磷石膏生产量912.49万吨,利用量946.18万吨,利用处置率103.69%,实现了磷石膏“产消平衡”目标。

“既要讲经济价值,更要讲生态价值。要让‘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这一思想内核入脑入心,才能推进高质量发展。”贵州磷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何光亮表示,如何让“贵州磷”发挥更大价值?低碳转型、绿色发展是关键。

据悉,贵州磷化集团围绕“以渣定产”要求,在磷石膏综合利用探索上已累计投入超30亿元。磷石膏综合利用下游企业纷纷向息烽、福泉等磷化集团生产基地所在地聚拢,“上游产渣,下游吃进”的综合利用体系初见成效。目前,磷化集团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达到70%,连续两年实现磷石膏新增量“产消平衡”。

“2019年,我们的磷石膏建材消纳的磷石膏仅有几十万吨,2021年达到了120万吨,今年底有望达到240万吨。到‘十四五’末,贵州磷化集团将形成每年至少1000万吨磷石膏处置利用能力。那时,磷石膏就不再是压力了。”何光亮信心满满。

“磷”机已动,前景可期。通过工业绿色化转型、产业绿色化改造,贵州磷化集团走上了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中广核新能源贵州分公司:太阳之“花” 满山绽放

阳春四月,春和景明。关岭自治县岗乌镇,阳光洒向巍巍群山,漫山的光伏板不知疲惫地吸收着光热能量,犹如一朵朵绽放的太阳之“花”。

2019年9月,中广核贵州安顺关岭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资约6.8亿元建设的岗乌镇纳卜林业光伏电站开工,同年12月实现升压站一次带电成功。

岗乌镇是关岭自治县最为偏远、石漠化最为严重的乡镇之一。山石嶙峋,土层瘠薄,生态环境相当脆弱。

光伏电站的建设让“石头山”有了用武之地,为石漠化区域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光伏电站建在石山之上,通过‘农光互补’‘林光互补’等合作方式,宜农则农、宜草则草、宜林则林,逐步形成了‘棚上发电、棚下种植养殖’的发展趋势。同时,通过土地流转,为群众带来了土地租金和务工薪金,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岗乌镇镇长叶雷说,光伏电站的建设让一块山地有了两份收入,又对石漠化区域进行了有效的生态改善和治理。

中广核新能源贵州分公司市场开发部副经理罗坤表示,今年,该公司将联合农业公司,因地制宜选择部分新建项目做试点,大力种植如金刺梨、花椒等喜温经济作物。同时,借助优惠政策,力争指标,继续开发新能源发电项目,源源不断供给绿色电能。

农夫山泉(贵州)武陵山饮料有限公司:水贵天然 绿色为底

过滤、杀菌、灌装、贴标、覆膜……走进农夫山泉(贵州)武陵山饮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全自动化的生产线上,每一个环节都有条不紊。

多彩贵州,水贵天然。贵州天然矿泉水和山泉水资源储量丰富,富含有益人体健康的锶、硒等各种微量矿物质,吸引了农夫山泉、娃哈哈等头部企业入黔建立生产基地。

农夫山泉于2012年底落户铜仁,在碧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生产基地,拥有世界领先水平、自动化程度极高的天然水生产线,具备年产85万吨天然水及饮料的生产能力,2021年实现产值5.9亿元。

多年来,农夫山泉生产基地所处的碧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在绿色园区创建、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先后获批为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省级清洁生产示范园区。

黄明进(贵州大学石斛研究院院长):中药材生态种植 助力绿色高质量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践行‘两山’理论,发展绿色生态经济,推动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并进,我们有把金钥匙。中药材产业是富民产业、生态产业。”贵州大学农学院副教授、石斛研究院院长黄明进介绍,近年来,贵州中药材产业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黄明进介绍,中药材生态种植在助力精准扶贫、促进碳中和、开启低碳循环、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效果显著。截至2021年12月,贵州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到917.53万亩,约合61万公顷,年产值近300亿元。“按照1公顷森林每年吸收二氧化碳11-30吨、制造氧气8-23吨计算,61万公顷药用植物每年吸收二氧化碳660-1800万吨,制造氧气480-1380万吨。十年来,中药材生态种植促进碳中和预估已超过5000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吸收上千万吨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碳,带给农户的经济收入已超过千亿元。”

此外,中药材生态种植在协同石漠化治理中发挥显效作用。黄明进介绍,贵州省中药材现代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贵州大学张明生教授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喀斯特高原石漠化区药用植物资源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针对贵州高原石漠化区域生态环境特点,选择镇宁、关岭、花溪、开阳、兴义等地为试验区,对贵州重要药用植物种质进行了生理生态适应性及产量品质等关键指标筛选,初步建立了贵州药用植物资源优势与喀斯特高原石漠化综合治理有机融合的新型生态健康产业模式。

黄明进表示,在贵州省中药材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持续支持下,贵州大学中药材(石斛)产业团队,一直致力于推进中药材绿色生态化循环种植,尤其是在林下中药材绿色生产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2000年以来,团队先后为贵州中药材野生变家种、GAP建设、中药现代化、大品种培育、中药材产业精准扶贫、中药材生态绿色种植提质增效、乡村振兴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培养中药材生产方向本科生超过500人、研究生超过200人,向全省88个县(市、区)输送中药材产业人才。此外,为全省中药材绿色生态化种植技术培训累计超过10万人次。

依托这些技术成果和人才优势,贵州大学中药材(石斛)产业团队将进一步着力推进贵州省中药材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再次抓住“黄金十年”的发展机遇,依据新国发2号文件中“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围绕“改善提升自然生态系统质量”“积极推进低碳循环发展”,将在林下中药材绿色生产与综合开发利用方面持续发力,充分利用药用植物生态学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培育林草中药材新品种,建立仿野生种植、野生抚育等中药材绿色生态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并重新中成药药品、食药同源产品、饲料添加剂等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不断延伸中药材绿色生态产业链,助力贵州绿色发展。

中心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