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黔东南从江县西部月亮山腹地的加榜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瑰丽壮美。张成武 摄
青山、古树、吊脚楼、梯田……初秋时节,锦屏县彦洞乡九勺侗寨,一派和谐的生态美景。
九勺侗寨森林资源丰富,到处郁郁葱葱,古树参天,拥有红豆杉、樟树、猴栗树等珍贵树种。这里的侗家人爱树护树,不仅敬畏古树,不砍古树,就连古树的枯枝掉落地上,村民也不会捡拾回家,而是让枯枝回归大地,回归自然。这里每年举办“古树文化节”,选择黄道吉日祭拜古树,生态环保理念代代相传。
近年来,在脱贫攻坚中,九勺侗寨水泥路修通了,基础设施改善了,村寨扮靓了,已经发展成为宜居宜业宜游之地。
九勺是我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动实践的一个缩影。
贵州是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是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88个县市区有69个在长江防护林保护区范围内,有16个县市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贵州还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让贵州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意义非凡。
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格外关注、寄予厚望,叮嘱贵州“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求贵州“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嘱托贵州“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近年来,贵州大力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在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上不断创造新业绩,在实现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上不断取得新成效。贵州经济增速连续九年位居全国前三,近三年连续位居全国第一,总量在全国的排位从第25位上升到第22位;森林覆盖率达59.95%,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以上,县城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8.3%,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利用自然生态优势,九勺侗寨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目前,在九勺村级种养殖合作社带动下,全村种植魔芋、小米、薏仁米、锥栗、黄精、钩藤等千余亩。同时,该村致富能人胡朝洪,又带领20多户村民成立种养殖合作社,发展林下养猪、林下养鸡等养殖业,以及发展蜂糖李、黄金梨、黄桃等种植业,使得九勺达到“家家有产业,户户能增收”。
近年来,贵州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大力推动林下经济发展巧做林文章,青山变金山。2019年以来,全省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2048万亩,总产值超220亿元;参与经营林下经济的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实体达1.4万余个,林下经济项目覆盖贫困人口48.9万人,带动人均增收近千元。贵州深入开展生态扶贫,实施全国最大规模的易地扶贫搬迁,188万人从生态脆弱的深山区、石山区迁入城镇,大大减轻了迁出地生态环境承载压力。
此外,自2016年中央实施生态护林员政策以来,我省先后出台《贵州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细则》《贵州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工作实施方案》。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选聘生态护林员18.28万名。聚焦贫困家庭、争取资金投入、完善管理机制,生态护林员政策为18.28万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提供家门口就业机会。
2020年,全省林业系统聚焦“9+3”县区,打造林下种养示范项目。省级共扶持林下种养项目68个,合计补助资金1.6亿元,将助推6.05万贫困人口增收。